今年的中东局势,像极了一桌刚摆好的宴席,刚端上“和解”的热菜,转身就被人掀了桌布,特朗普刚说“要给伊朗松绑制裁”,却因哈梅内伊的一段视频,把“和解”二字撕了个粉碎。
6月中旬,特朗普宣布打击伊朗核设施后,突然“变了脸”,刚刚施压以色列停火,喊着“中东战争结束了”,随后就放风要取消对伊朗的制裁,甚至允许中国购买伊朗石油用于战后重建。
此番表态,让不少人都觉得中东要“降温”了,伊朗的老百姓也盼着,终于能喘口气过日子了。
可谁又能想到,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在“消失”10多天后,突然录了段视频,视频里,他腰板挺直,表现得十分强硬,声称美国和以色列的打击,根本没伤着伊朗,他们不仅没输,还一定会让美国受到该有的后果。
这场从“和解”到“翻脸”的反转,到底藏着啥猫腻?一起来看看。
6月初,美国联合以色列对伊朗发动空袭,重点目标是福尔多核设施、伊斯法罕铀浓缩厂等关键核设施。
卫星照片显示,福尔多核设施的地下隧道被炸塌了30%,地面建筑几乎成了废墟,伊斯法罕的离心机组装车间被烧得只剩骨架。
打击刚结束,特朗普就急着“灭火”:先是通过中东盟友传话,让以色列“别再打伊朗”;接着在记者会上宣布“考虑取消对伊朗的制裁”,连“允许中国买伊朗石油”都搬出来了。
要知道,之前美国对伊朗的石油禁令可是“史上最严”,中国作为伊朗最大石油买家,每年都要从伊朗进口大量石油,这消息一放,国际油价都跌了2%。
但特朗普算盘打得精,你伊朗核设施被炸,受了美国停火的“恩”,总该说几句软话吧?可他等来的,是哈梅内伊的视频。
尽管伊朗快要被炸成废墟,但哈梅内伊依然硬气十足地宣告着胜利,凭啥说“胜利”?因为美国以色列没真正占到便宜,他说美以的打击“连伊朗的皮都没蹭破”,伊朗的核设施“完好无损”,革命卫队反而“越打越强”。
美国动用了B-2隐形轰炸机,专门炸地下核设施,福尔多核设施是伊朗最核心的铀浓缩基地,能生产20%浓度的浓缩铀。
虽然伊朗事后抢修,但美国情报部门评估,该设施至少要半年才能恢复部分产能,原本计划的“2025年前生产武器级铀”肯定要推迟。
以色列情报机构摩萨德透露,这次打击“定点清除了”伊朗革命卫队导弹部队的3名高级指挥官,还有12名参与核计划的科学家,这些人都是伊朗核计划的“大脑”,没了他们,伊朗的核技术至少倒退3年。
打击发生后,哈梅内伊连着3天没公开露面,直到停火后第10天,才通过视频“现身”,视频里他身后的背景是普通的办公室,没有任何标志性物品,连伊朗国旗都没挂,但这依然不影响这位伊朗领袖的决心。
其实,特朗普的逻辑很简单:他要的是“伊朗服软”,他以为给了伊朗“甜头”,伊朗就该说“谢谢美国”,结果哈梅内伊偏不,还硬撑着“胜利”,这让特朗普觉得“面子挂不住”。
更关键的是,特朗普的“极限施压”策略又占了上风,他觉得,对伊朗不能“软”,一软对方就“蹬鼻子上脸”,所以,与其“松绑”换不来好处,不如“再打一巴掌”,让伊朗知道“谁才是老大”。
哈梅内伊和特朗普的“隔空互撕”,表面是口水战,背后是中东局势的“重新洗牌”。
哈梅内伊的“硬气”是“政治需要”,伊朗现在经济差到什么地步?官方数据显示,2024年伊朗通胀率高达40%,年轻人失业率35%,普通老百姓连买面包都得排半小时队。
这时候,哈梅内伊必须“强硬”,才能稳住国内支持,你要是说“我们输了”,老百姓说不定要上街抗议。
但问题在于,伊朗的“强硬”是有代价的,特朗普叫停松绑制裁,意味着伊朗的石油出口又要“打折扣”。
原本中国一天能进口二百万桶,现在可能直接减少一半,伊朗每年损失至少50亿美元,这笔钱,够伊朗多建10家医院,或者给100万家庭发补贴。
特朗普的“翻脸”是“选举需要”,2024年美国大选刚结束,特朗普急需“政绩”证明自己“强硬”。对伊朗“再打一巴掌”,既能拉拢以色列选民,又能让美国国内鹰派闭嘴,他们一直骂特朗普“对伊朗太软”。
但特朗普的“强硬”也有风险,伊朗不是软柿子,真要被逼急了,可能加速核武器研发,伊朗总统官方最近就暗示:“如果美国继续施压,我们只能自己保护自己。”
要是伊朗真有了核武器,中东局势将彻底失控,沙特、以色列等国可能也会“拥核”,全球核扩散风险飙升。
看来两个国家都有各自不能退的理由,那中东的“火药桶”,什么时候才能消停呢?
特朗普和哈梅内伊的“互撕”,本质是中东“阵营对抗”的缩影,美国想当“老大”,伊朗想保“尊严”,以色列想“安全”,沙特等国想“站队”。
这场博弈没有赢家,伊朗的民众要承受经济崩溃,美国纳税人要为军费买单,以色列的年轻人可能被送上战场。
最讽刺的是,哈梅内伊喊“胜利”的时候,伊朗的医院里还躺着被轰炸受伤的孩子,特朗普骂“撒谎”的时候,美国的中东基地外还停着准备撤离的士兵,所谓“胜利”,也过是政客嘴里的“遮羞布”。
中东的局势什么时候能真正缓和?可能要等这些政客明白一个道理:打仗解决不了问题,对话才能。
行业领先的股票配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