#精品长文创作季#
以古为师,悉心交流!敬请关注收藏“大成国学堂”!(续上)
3妙拟神仙
孙过庭在《书谱》中的“讵若功定礼乐,妙拟神仙”这一表述,融合了经学与道家的思想。前半句“功定礼乐”源自经学,特别是儒家关于礼乐的思想,强调王者通过制定礼乐来治理国家,体现了仁义与和谐的理念。后半句“妙拟神仙”则更多地受到了道家的影响,特别是魏晋时期玄学的影响。
图片
司马迁在《史记·乐书》中提到“王者工成作乐,治定制礼”,并强调了乐与天的联系,这与孙过庭的思想有所共鸣。司马迁本身是黄老道家者流,其思想中的“率神”概念,与儒家的“不事鬼神”形成对比,显示了道家的特色。
嵇康在《养生论》中提到神仙的存在,认为神仙虽不可目见,但其存在的可能性源自于自然,非人力所能致。这种思想与孙过庭的“同自然之妙有,非力运之能成”相呼应,都表达了对自然之妙的敬畏和顺应。
图片
孙过庭的“妙拟神仙”不仅仅是对神仙境界的模仿,更是一种对自然之妙的追求和体现。他的这一思想,显然受到了魏晋时期玄学清谈之风的影响,玄学强调的是老庄道家崇尚自然的思想。
此外,孙过庭还提到了“不激不励,风规自远”的境界,这同样反映了魏晋玄学的风格。在钟嵘的《诗品》中,也有类似的论述,如“风规见矣”,这表明孙过庭的思想受到了当时文学作品中风规品格论的影响。
图片
总的来说,孙过庭的书法思想融合了经学与道家的元素,同时也受到了魏晋玄学及其文学作品的影响,体现了道家思想的流变和深化。
4道法自然之特点——天地无穷
孙过庭在《书谱》中的“犹埏埴之罔穷,与工炉而并运”这句话,是对陆机《文赋》中“同橐籥之罔穷,与天地乎并育”的化用。在这里,孙过庭将“橐籥”替换为“埏埴”,两者都出自《老子》,都含有“无穷”之意。同时,“工炉并运”与“天地并育”相呼应,两者都指代自然,这一概念源自《庄子》。
图片
孙过庭通过这样的化用,表达了他对自然之妙的深刻理解。他认为,书法之道在于顺应自然,如同埏埴和工炉,也如同橐籥和天地,都是无穷变化的体现。这种变化是以无为用,即顺应自然而不刻意造作,这正是道法自然的特点。
在此基础上,孙过庭进一步提出“泯规矩于方圆”的理念,强调了书法创作中顺应万物之方圆的重要性。
三泯规矩于方圆——在方法方,在圆法圆
孙过庭在《书谱》中的“泯规矩于方圆,遁钩绳之曲直”这一表述,源自《淮南子》中的“规矩不能方圆,钩绳不能曲直”,以及陆机《文赋》中的“虽离方而遁圆,期穷形而尽相”。这些论述都指向一个共同的观点:规矩方圆并非一成不变,而是应当顺应自然,随其自然而然。
图片
汉隐士严遵在《老子指归》中描述的“圆而不规,方而不矩”,以及王弼所说的“法自然者,在方而法方,在圆而法圆”,都强调了道的自然属性,即道不拘泥于某一种固定的形态,而是随顺万物的自然状态。这种思想认为,真正的规律存在于现象背后,而非表面形式。
庄子的哲学进一步阐释了这一点,他认为道无所不在,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,无论是蝼蚁、秭稗、瓦甓还是屎溺。这意味着道自身无方无圆,它随顺万物之方圆而行,顺势而为。
图片
因此,“泯规矩于方圆,遁钩绳之曲直”反映了一种取法观念,即书法之道不应局限于形式上的方圆曲直,而应深入理解现象背后的真正规律。这种思想鼓励书法创作者超越传统的束缚,让作品顺应自然之美,达到与自然和谐共鸣的境界。
正是如此,只有顺应自然,才能在纸上展现万般变化,使情调与器合,心手无间,法则藏后。羲献钟张等书法大师,他们得以忘形,达到了一种超越形式的境界。这正如《庄子·外物》篇中所言:“荃者所以在鱼,得鱼而忘荃;蹄者所以在兔,得兔而忘蹄;言者所以在意,得意而忘言。”孙过庭所言“得鱼获兔,犹恡筌蹄”,与此义理相同。也就是说,只有顺应自然,才能忘掉所学的规矩方圆,达到一种技进乎道的境界。
图片
在书法中,这意味着在方而法方,在圆而法圆,忘掉规矩,让作品自然流畅,无端无绪,无而为有,立自身之美。当规矩谙于胸襟,意在笔前,书法作品就能“潇洒流落”,最终达到“翰逸神飞”的境界。
四孙过庭道家哲学思想的三个层次
“平正”不仅是书法字形的要求,更是书家追求的最高艺术境界。在文学艺术批评中,“平正”代表一种平淡无奇的风格。孙过庭在《书谱》中指出:“至如初学分布,但求平正;既知平正,务追险绝;既能险绝,复归平正。”这反映了书法学习的三个重要阶段,与老子的“复归于朴”思想相呼应。
图片
第一阶段是“平正”。这个阶段要求书法结体匀称,达到端庄沉着的境界。汉字的结构要符合规律,笔法和笔势也要符合规范。这个阶段是书法学习的初级阶段,如老子所言“复归于婴儿”,是基础的过程。在这个阶段,书家需要把握字形结构,深入法帖,临习笔意,感受用笔的收放自如。
第二阶段是“险绝”。这个阶段主要体现字结构的改变,达到阴阳开合的境界。书法艺术以变化为评判优劣的主要依据,追求参差变化、起伏有致。这个阶段建立在“平正”的基础上,是探索的阶段。在这个阶段,书家需要打破藩篱,彰显自我,保持虚静的状态,如“致虚极,守静笃”,在“心斋”“坐忘”的状态中探索。
图片
第三阶段是“复归平正”。这个阶段体现了老子“复归于朴”的思想。书法艺术的发展是螺旋式上升、波浪式前行的,从认知到体验,从体验到感悟,在感悟中追求艺术的最高境界。
在书法创作中融入道家思想,书家可以在自由无为的世界里享受书法艺术的乐趣。通过“以简驭繁”,书法可以充分传递创作者丰富的情感,这也是书法艺术达到高度抽象的重要标志。朱和羹曾说,古人写字都以“奇”作为主要的思想,而不取“平正”。这种变化需要从平正中逐渐体现,以“平正”作为根基。书家通过初级阶段的学习,打破藩篱,彰显自我,最后“复归平正”,达到人书俱老的境界。
图片
在“险绝”阶段,书法状态不稳定,风格塑造容易。最终阶段“复归平正”,摒弃人为安排,向“无序”过渡,达到稳定状态。书法艺术成熟于此阶段,追求自由不失法度,达到充满哲学思想的“道”境界。
孙过庭在《书谱》中所阐述的道家哲学,首先将书法之道视为一种形而上的境界,这种境界超越了普通人的理解和体悟。他提到“心之所达,不易尽于名言”,意味着书法的深层内涵难以用言语表达,只能勉强称为“体”,希望借此“酌希夷”,达到艺术创作的佳境。
图片
书法之道与道家之“道”相契合,强调道法自然,“同自然之妙有”,即顺应自然,自然而然,天然浑成。书法不应是力运而成,而应自然而然地呈现。道存在于自然之中,法自然之道,自然之态千变万化,各种形态各尽其极,轻重、导顿、点画之间,见其锋杪毫芒,内涵赜奥。
图片
进一步的层次是,除了法自然之外,还需得鱼忘筌,得兔忘蹄,即得意忘言,得言忘象。忘却规矩钩绳,“泯规矩于方圆”,追求变化无穷,行藏若定,使情调与纸上合而为一。既要离方遁圆,又要穷形尽相,将学到的规矩隐匿泯灭,虚而实,无而有,达到“超以象外,得其环中”的境界。羲献钟张等大师,其工尚在,违而不失。同时,心手无间,楷则忘之,在方法方,在圆法圆,圆而不规,方而不矩,犹如“隋珠和璧”,不同法而同样妍美。
图片
因此,从书法之道乃形上之道,到“道法自然”“泯规矩于方圆”等思想,我们可以深刻体会到孙过庭道家哲学思想的三个层次,即书法艺术的形上境界、顺应自然和超越规矩的境界。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行业领先的股票配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